营销活动如何让IP走进用户心里?这些接地气的策略比砸钱管用
上个月路过写字楼时,看见某新茶饮品牌在搞「带保温杯半价」活动。排队的人群里既有白领也有外卖小哥,让我想起自家小区门口常年冷清的面包店。同样是做营销活动,为什么有的品牌能把IP形象种在消费者心里,有的却像撒钱打水漂?
一、先搞懂你的IP到底是谁
上周和老王吃烧烤时,他抱怨公司花20万做的吉祥物没人记得住。细问才知道,他们给母婴品牌设计的赛博熊猫,居然在老年社区搞地推。就像硬给东北大叔推销碎花裙,这能不翻车吗?
- 母婴IP的正确打开方式:
- 社区妈妈群的育儿知识竞赛
- 幼儿园门口的互动人偶剧
- 儿科诊所的IP联名身高贴
IP类型 | 适用场景 | 转化率对比 | 数据来源 |
萌系形象 | 商圈快闪店 | 比传统海报高3.2倍 | 艾瑞咨询2023 |
专业人设 | 行业展会 | 询盘量提升178% | QuestMobile |
1.1 别让用户猜谜语
见过最离谱的案例,是某智能手表把「极光之夜」作为活动主题,结果参与者以为是天文讲座。后来改成「24小时不断电挑战」,当天销量就破了纪录。记住:说人话的营销才能引发共鸣。
二、让用户从观众变主演
表妹最近迷上个美妆IP,天天在朋友圈晒「素人改造日记」。这个活动妙就妙在:品牌提供化妆品,用户自己当导演。比起明星代言,真实用户的鱼尾纹和双下巴反而更有说服力。
- 参与式营销三板斧:
- 穿搭品牌的旧衣改造大赛
- 餐饮店的黑暗料理评选
- 健身APP的直播跟练打卡
2.1 把话筒递给普通人
去年爆火的「打工人盒饭计划」就是个典型案例。便当品牌邀请用户拍摄办公桌午餐视频,优秀作品直接变成限定套餐。活动期间官微涨粉12万,最火的那个视频拍摄者,是个在工地吃盒饭的95后电工。
互动形式 | 参与人数 | 二次传播率 | 数据来源 |
UGC内容征集 | 平均3800人/次 | 64.7% | CNNIC |
单纯抽奖活动 | 平均12000人/次 | 8.2% | 易观分析 |
三、故事要说在点子上
楼下便利店最近在搞「寻找失踪的关东煮」活动,其实就是在特定时段推出限定口味。但那个手绘的「关东煮侦探手册」实在太戳人,连我这个社畜都忍不住每天去打卡。好的故事不需要宏大叙事,能挠到痒处就是好创意。
- 低成本叙事技巧:
- 产品研发的失败日记连载
- 用户评价改编的四格漫画
- 二十四节气的品牌联名菜谱
3.1 让产品会说话
某国产护肤油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。他们把新疆原料溯源之旅拍成「寻找最后的手工玫瑰」纪录片,镜头里维吾尔族老人布满皱纹的手,比任何广告词都更有说服力。这个系列视频带动单品销量增长430%,最意外的是吸引了很多男性消费者。
四、线下活动要做成社交货币
上周参加了个有意思的「办公室逃离计划」,其实是联合办公空间搞的体验活动。但那个「带薪摸鱼许可证」道具设计得太妙,活动照片在朋友圈刷了三天屏。现在年轻人参加活动不只是为奖品,更是为获得值得炫耀的谈资。
活动类型 | 拍照分享率 | 品牌记忆度 | 数据来源 |
创意场景化 | 82.3% | 67.5分 | CTR |
传统促销型 | 11.7% | 23.1分 | 尼尔森 |
- 社交型活动设计要素:
- 自带传播属性的拍照背景墙
- 可以DIY的互动小道具
- 隐藏款设置的打卡任务
路口新开的宠物超市深谙此道,他们的「猫主子登基大典」活动要求参与者给爱猫制作皇冠。现场准备的羽毛和铃铛材料,让每个铲屎官都变成了手工达人。活动结束后,小红书上的喵星人加冕仪式话题阅读量破了800万。
五、长效运营才是真功夫
朋友公司去年做了个爆款H5,结果活动结束就没了下文。反观某国民辣酱品牌,把年度营销活动做成「辣度研究所」长期IP,每季度推出限定实验报告,现在连00后都开始用他们的辣度单位玩梗。
- IP养成记关键节点:
- 固定时间举办的品牌节日
- 持续更新的内容专栏
- 用户成长的成就体系
就像小区门口那家开了二十年的包子铺,每年立冬准时推出「暖冬福袋」,牛皮纸袋上手写的祝福语成了本地人的收藏品。这种持续的温度感,才是IP扎根人心的终极密码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