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用教具进行区域活动时如何平衡趣味性与教育性
当教具遇上游戏角:如何让孩子边玩边学不「偏科」
上周在幼儿园当志愿者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。中班的小朋友们在建构区用彩色积木搭建「未来城市」,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认真地把三角形积木按颜色分类,旁边小男孩却把这些几何体当成炮弹互相投射。同样的教具,在不同孩子手里变成了完全不同的学习工具——这让我想起园长常念叨的「区域活动要像鸳鸯锅,清汤红汤两不误」。
一、教具选择的「黄金分割点」
在益智区看到过最聪明的设计,是某园用改良版飞行棋教数数。传统骰子改成了加减法转盘,棋盘格子里藏着需要动手操作的数学题。这种改良既保留了掷骰子的惊喜感,又悄悄塞进了计算练习。
- 经典教具改造三原则:
- 保留至少50%原始玩法(如飞行棋的走格子机制)
- 新增功能要像糖衣药片(如计算转盘替代普通骰子)
- 设置「后悔按钮」(允许孩子选择简单模式)
教具类型 | 趣味性指数 | 教育性指数 | 平衡建议 |
普通积木 | ★★★★☆ | ★★★☆☆ | 增加任务卡(教育部《3-6岁儿童学习指南》) |
电子学习机 | ★★★☆☆ | ★★★★★ | 设置游戏化成就系统(参考华东师大实验方案) |
1.1 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
见过最极端的案例是某机构把乘法表改编成Rap儿歌,结果孩子们确实会背了,但问到「3×4等于几」时,有个孩子下意识开始扭胯打节拍。这种「娱乐至死」的改编就像往牛奶里加三聚氰胺——看似营养达标实则隐患重重。
二、活动设计的「太极哲学」
上海某示范园的美工区给了我灵感。他们让大班孩子在沙画台上复现《清明上河图》,允许先用电子临摹软件打草稿。科技与传统在这里不是对立关系,反而像豆浆和油条般相得益彰。
- 游戏化阶梯设计:设置「闯关制」成就体系
- 留白艺术:每项活动保留20%自由发挥空间
- 意外触发器:在教具中埋藏「彩蛋」任务
2.1 来自蒙特梭利园的启示
参观过一家蒙氏幼儿园的生活实践区,他们把系鞋带练习设计成「给毛毛虫穿衣服」的布艺游戏。棉绳两端缝着卡通虫头和虫尾,孩子们在咯咯笑中掌握了平结系法。这种设计巧妙得像把青菜藏进肉丸子,孩子开心吃下还不挑食。
常见误区 | 改良方案 | 效果验证 |
过分强调竞赛性 | 引入合作任务机制 | 北师大2019年小组实验数据 |
教具功能单一化 | 开发模组化配件 | 南京鼓楼幼儿园年度教改报告 |
三、效果检验的「温度计」
海淀区某小学课后托管班的做法值得借鉴。他们在科学角放置「问题漂流瓶」,孩子们做完实验后可以把疑问写在便签投入玻璃罐。老师发现有个关于「彩虹形成」的问题被反复提出,于是专门设计了光的折射主题周。
- 观察三要素:
- 单次活动专注时长波动值
- 自发创新使用教具频率
- 跨区域知识迁移表现
记得有次看到孩子们用数学区的天平称量自然角的松果,还自发制定了「1松果=2银杏叶」的兑换规则。这种不经意的知识融合,就像炒菜时锅边溅起的油花,虽不在计划中却香气扑鼻。
窗外的梧桐树被风吹得沙沙响,操场上传来孩子们争夺跳绳的嬉闹声。或许最好的教育就像放风筝,既要放手让纸鸢乘风起舞,又要懂得适时收线防止断线。下次再去幼儿园,真想带包彩色橡皮泥,看看孩子们会把它变成字母模型,还是想象中的外星生物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