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计班级活动时,如何让竞争与合作「握手言和」?
上周五三年二班的拔河比赛差点变成吵架现场——红队埋怨蓝队有人偷踩边界线,蓝队指责红队故意拖延时间。作为班主任,我蹲在操场边啃着凉透的包子,突然想起教育学教授王芳在《班级管理实务》里说的:「竞争是把双刃剑,处理不好就会割伤整个班集体。」
一、从运动会看班级活动的天平
去年秋季运动会的4×100米接力赛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。当我把「班级总积分制」改成「小组积分+个人贡献值」时,发生了三个有趣变化:
- 跑得快的孩子主动帮队友调整起跑姿势
- 候场区出现了自发的「技术研讨会」
- 最终冠军组把奖品分给了进步最大的同学
活动类型 | 竞争元素 | 合作元素 | 效果评估(教育部《中小学活动指导纲要》) |
---|---|---|---|
传统知识竞赛 | 个人抢答得分 | 无 | 参与率≤40% |
改良版拼图大赛 | 小组完成速度 | 组内拼图策略 | 团队凝聚力提升27%(据2023年北师大调研数据) |
二、五个让鱼与熊掌兼得的秘诀
记得带五年级时,我们班在科技节搞了个「鸡蛋保护装置」比赛。规则很简单:用限定材料做保护套,从三楼扔生鸡蛋不碎者胜。没想到最惊艳的方案出自「冤家组合」——物理课代表和美术特长生。
- 设置双重目标:既要装置美观(个人创意),又要鸡蛋完好(团队任务)
- 动态分组策略:每月重组搭档,像玩「真人版俄罗斯方块」
- 引入「外敌」概念:和其他班级比赛时,内部竞争自动转化为合作
三、藏在课间操里的平衡术
我们班的特色课间操其实是改良版「两人三足」:每周会随机配对,月末统计「拍档」。有次看到最不爱运动的小雨,为了不拖累搭档,竟然周末偷偷在家练平衡。
隔壁班张老师试过类似的「英语单词接龙」,结果演变成学霸的个人秀。后来改成「错位接龙」——前一个人说名词,后一个人要接动词才算分,瞬间激活了团队协作。这让我想起华东师大李教授说的:「好的规则设计能让竞争自动催生合作。」
四、当竞争长出合作的眼睛
上个月的家校开放日,我们班搞了个「亲子密室逃脱」。有个细节特别打动我:当某个家庭卡关时,竞争对手反而主动递线索。后来问孩子们为什么这样做,穿蓝色卫衣的小男孩眨着眼睛说:「老师不是说吗?赢要赢得漂亮。」
窗外的梧桐叶打着旋儿落在教案本上,操场传来新一届拔河比赛的欢呼声。这次我特意准备了两种颜色的腕带——红色代表「冲锋者」,蓝色代表「守护者」,每个队伍必须两种颜色都有才能参赛。看着他们认真讨论战术的样子,忽然觉得包子凉了也挺好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