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江助农活动如何帮助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素养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龙江助农活动:让田间地头的文化种子发芽

清晨五点半,王大姐家的鸡刚打鸣,她就揣着笔记本往村委赶。今天县里来的老师要教大伙用短视频卖山货,"以前只会扛锄头,现在得学着当网红哩!"她笑着搓了搓手上的茧子。在龙江助农活动的推动下,这样的场景正在黑土地上千个村庄上演。

一、文化课堂开进庄稼院

龙江助农活动最接地气的改变,是把原先城里人专属的"文化课"搬到了农家炕头。省农科院张教授有句口头禅:"教农民不能光讲理论,得让他们看得见、摸得着。"

1. 田间流动教室

在肇东市黎明村,农技培训变成了"移动课堂"。拖拉机后斗架起白板,技术员拿着刚拔的玉米苗现场讲解:"这片叶子卷边不是病害,是前两天下雹子砸的。"老农们围着看,有人伸手摸摸叶片,恍然大悟地直拍大腿。

  • 实景教学法:作物生长周期跟踪指导
  • 方言版教材:把专业术语翻译成"庄稼嗑"
  • 课后回访制:技术人员每月上门答疑

2. 手机变成新农具

五大连池的90后小伙赵明,去年在助农电商培训班学了半个月。现在他的直播间里,火山岩大米卖得火热。"以前觉得手机就是个游戏机,现在才知道能当收款机使。"他边说边展示着后台订单数据。

培训类型 参与人数(2022) 参与人数(2023) 增收幅度
电商运营 1.2万 3.8万 47%
农产品加工 0.8万 2.1万 32%

数据来源: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年度报告》

二、老手艺遇见新舞台

在助农活动的推动下,那些快要失传的老技艺突然焕发了生机。就像讷河市的柳编大娘刘桂芳说的:"以前编筐为了装土豆,现在编的是'文化伴手礼'。"

1. 非遗工坊进村庄

每到农闲时节,桦南县的非遗传承人就会带着麦秆、麻绳走村串户。他们教的不仅是手艺,更在编织过程中讲述图案背后的民俗故事。有次上课,七十岁的李大爷突然拍腿:"我说怎么祖传的箩筐纹样特别,原来藏着满族狩猎的故事!"

2. 乡村文化节

去年秋天,齐齐哈尔办起了首届"丰收文化周"。城里人来看热闹,却意外发现了宝藏:大豆拼贴画、玉米皮编织、稻田音乐会。种了三十年地的老把式王德发,第一次在舞台上唱起了《乌苏里船歌》,台下观众举着手机灯跟着晃。

三、读书声伴着稻花香

龙江助农活动最暖心的画面,要数各村新建的"田埂书屋"。这些书屋不讲究高大上,有的设在农机仓库,有的就在村委会走廊,但藏书都是精心挑选的实用读物。

  • 农业科技类占比45%
  • 文学历史类占比30%
  • 儿童读物占比25%

双鸭山农民刘建军是书屋常客,他借阅的《东北民俗考》里夹着不少烟盒纸做的书签。"以前冬天就猫冬打牌,现在能看懂孙子课本里的'二十四节气歌'了。"最近他正琢磨把书里的节气知识用在温室种植上。

四、文化滋养带来新变化

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改变,正在重塑乡村的精神面貌。在绥化某村的道德评议会上,原本要吵架的两家人,因为都参加过法律讲座,竟学着引用《民法典》条文来讲道理。村支书老马感慨:"搁以前早就抄家伙了,现在知道'君子动口不动手'了。"

傍晚的晒谷场上,广场舞队伍比往年壮大了不少。领舞的田婶新学了蒙古族安代舞,她说这是从文化下乡活动里偷师的。随着音乐响起,金色的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,和远处连绵的稻田融成了一幅画。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