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国企撸起袖子做公益:左手送温暖,右手做生意
周末带闺女去社区书吧,撞见供电局在搞"旧书换绿植"活动。工作人员边收旧书边介绍:"这些书会捐给山区小学,您扫码关注公众号还能领电费优惠券。"看着闺女抱回的多肉植物,我突然意识到:现在的国企做公益,早就不只是摆摊发传单了。
一、为啥国企开始"边做好事边赚钱"?
上周和老同学吃饭,他在某建筑国企负责宣传工作,吐槽现在考核指标里公益传播效果要和项目招商挂钩。这背后其实藏着三个现实考量:
- 政策倒逼:国资委去年印发《关于国有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》,要求公益投入要产生"可持续社会价值"
- 年轻人不买账:95后消费者调查显示,64%更愿意购买开展"实在公益"的企业产品(数据来源:《2023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白皮书》)
- 钱要花在刀刃上:我们单位工会主任说得实在:"光撒钱做公益,不如让每分钱既能帮人又能反哺企业"
典型案例:电网公司的"一度电的旅行"
南方电网去年推出的公益项目,用户每节约1度电,企业就向乡村学校捐赠等值教育基金。结果呢?
商业指标 | 活动前 | 活动后 |
APP月活 | 120万 | 287万 |
绿色电力签约 | 3.2万户 | 11.4万户 |
品牌美誉度 | 行业第5 | 行业第2 |
二、接地气的结合套路大揭秘
和做市场的老王喝酒时,他透露了他们银行最近的成功经验:
招式1:把公益变成产品"添加剂"
中粮集团的"爱心大米"玩得溜——每卖10袋米就捐1袋给养老院。关键是他们在包装上印了捐赠查询二维码,扫一扫就能看见受益老人的笑脸。
招式2:让商业场景变身公益秀场
地铁公司的操作更绝:早晚高峰时段,用闸机口的广告屏轮播公益广告。但右下角总有个不显眼的"本广告位收益的20%用于助残就业"。
- 某线路三个月数据:
- 广告点击率提升17%
- 公益项目筹款超预期42%
- 乘客投诉率下降28%
招式3:员工变身为公益大使
听说移动公司搞了个"积分当钱花"活动:员工志愿服务1小时=100积分,既能兑换年假也能折现捐给指定项目。去年他们志愿者参与率直接从23%飙到76%。
三、这些坑千万别踩
邻居老张在石化企业宣传科,去年栽了个跟头:他们花大价钱赞助山区小学,结果媒体报道全是"国企作秀",为啥?
翻车案例 | 问题根源 | 正确姿势 |
捐赠仪式搞成领导表彰会 | 主体错位 | 受助对象站C位 |
公益进展从不披露 | 透明度低 | 每月发布图文简报 |
公益活动与主营业务脱节 | 关联性弱 | 结合加油站开展"加油助学" |
四、让两者产生化学反应的小妙招
和做社区运营的表妹取经,她分享了两个马上能用的技巧:
- 资源置换法:社区超市搞"购物送公益课时",企业既获得客流又完成公益指标
- 故事众筹法:建筑公司在工地设"留守儿童信箱",把往来信件做成品牌故事集
中国移动的"暖心套餐"
他们推出月租费包含1元公益金的套餐,用户能指定用于"乡村信号塔"或"老人防骗培训"。结果这款套餐用户续费率高达89%,比普通套餐高出34个百分点。
五、未来已来的混合新模式
最近参加行业交流会,发现头部国企都在尝试"公益创投"——把公益项目当创业项目来孵化。比如国家能源集团正在试点"光伏+助农"模式,农户屋顶装光伏板发的电,企业保底收购的同时提供技术培训。
窗外飘来烤红薯的香气,想起昨天在燃气公司营业厅看到的场景:大爷大妈们边排队缴费,边用手机参与"安全用气知识闯关",积分能换购蔬菜种子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结合,或许才是国企公益与商业共舞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