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月的阳光洒在蔡琳县老城区石板路上,空气中飘着桂花香。这场筹备了八个月的文化旅游活动,终于在古戏台的锣鼓声中拉开帷幕。作为当地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文旅项目,它不仅承载着振兴乡村经济的重任,更凝聚着全县23万百姓的期待。
一、筹备期的酸甜苦辣
文旅局的小张还记得正月十五那天,局长在动员会上说的那句话:"咱们要把蔡琳年的招牌擦得比老城门的铜钉还亮!"
1.1 策划阶段的头脑风暴
- 前后召开21场座谈会,收集127条民间建议
- 三易其稿的活动方案摞起来有半人高
- 最终确定"古今对话"的核心主题
1.2 资源整合攻坚战
负责物资采购的李大姐最难忘那次冒雨进山:"那天暴雨冲垮了进村的路,我们硬是踩着泥浆把三百套传统服饰背出来。"
筹备事项 | 完成时间 | 负责人 | 数据来源 |
---|---|---|---|
场地改造 | 2023.06.30 | 基建科 | 《县政工程月报》 |
志愿者培训 | 2023.08.15 | 团县委 | 《青年工作简报》 |
宣传物料制作 | 2023.09.01 | 融媒体中心 | 财政局采购公示 |
二、活动期间的百态人生
开幕式当天,72岁的非遗传承人王大爷捧着祖传的梨园戏本,手指微微发抖:"六十年前我爹就在这个台子上唱戏,今天终于又能开锣了。"
2.1 文化展演区见闻
- 日均接待游客1.2万人次
- 最年长的表演者89岁,最小的学员才5岁
- 传统竹编工艺品现场售出1700余件
2.2 美食街的烟火气
"来尝尝刚出锅的艾草粿!"陈婶的摊位前排着长队,她家的祖传配方在活动期间卖出了3000多个。隔壁老刘的熏鸭店,光是活动期间就接到了明年春节的28笔订单。
板块 | 参与商户 | 营业额 | 数据来源 |
---|---|---|---|
传统美食 | 47家 | 218万元 | 市监局抽样统计 |
文创市集 | 32家 | 156万元 | 文旅局结算报告 |
农特产品 | 29家 | 103万元 | 农业农村局台账 |
三、那些温暖人心的瞬间
志愿者小林在日记里写道:"帮迷路的上海老夫妇找到失散四十年的老街坊时,他们相拥而泣的样子,让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。"
3.1 民间艺人的春天
扎了五十年灯笼的赵师傅,活动期间收了六个徒弟。他摸着新装的电灯感慨:"没想到这些老手艺还能被年轻人喜欢。"
3.2 意外走红的"网红墙"
西街那面斑驳的老砖墙,因为游客自发贴满心愿贴纸,成了社交平台的热门打卡点。活动结束后,这些五颜六色的纸片被小心揭下,收进了县档案馆。
秋雨悄然而至时,最后一批工作人员正在拆除导览牌。文旅局的张科长站在空荡荡的主会场,手机里忽然收到省旅游局的邀请函——他们要把蔡琳年的经验带到全省交流会上。远处传来熟悉的叫卖声:"明年还来摆摊不?""那必须的!"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