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蛋仔派对开始游戏铃声的冷知识
凌晨3点17分,我又被邻居家小孩的《蛋仔派对》游戏铃声吵醒了。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——那魔性的"啵啵啵~蛋仔出击!"像焊在我脑神经上似的。作为报复性失眠的产物,我决定把这款国民游戏的开场铃声扒个底朝天。
原始版本:藏在代码里的彩蛋
拆解网易公开的音频文件时发现,初始版本其实是个15秒的电子音循环。开发者访谈里提过,最早用的是水果忍者同款音效库里的"Bubble Pop"样本,后来被美术组集体抗议说"不够憨"。
版本 | 特征 | 存活时间 |
Alpha 0.3 | 合成器泡泡音 | 2019.11-2020.2 |
Beta 1.7 | 加入真人"啵"声 | 2020.3-2021.5 |
你可能不知道的3个细节
- 现在听到的"啵"声是配音导演吃糯米糍时即兴录的
- 第2小节背景里有被废弃的恐龙蛋彩蛋音效
- 国际版把"出击"改成了"GoGo"避免翻译歧义
声音设计的秘密武器
网易音频组老张有次喝多了透露,他们专门做了分贝补偿算法——当环境噪音超过60分贝时,铃声会自动提高8%响度。这解释了为什么在菜市场也能清晰听见队友的蛋仔嚎叫。
最绝的是那个渐强处理。你注意听前0.5秒,其实有段几乎听不见的反向音效,就像把录音倒着放的效果。这种手法在电影《盗梦空间》的梦境音效里常用,能让人产生"声音从远处快速逼近"的错觉。
玩家自创的魔鬼版本
去年春节有个叫"电音蛋姥爷"的UP主,用唢呐改编版铃声血洗了B站。后来衍生出各种变体:
- 京剧版(加了锣鼓点)
- 恐怖片版(混入婴儿哭声)
- 甚至还有用ASMR舔耳麦模拟蛋仔滚动声的
最离谱的是深圳某中学用这个旋律当课间操音乐,结果因为太洗脑导致学生集体幻听——教导主任训话时总有人不自觉跟着节奏抖腿。
专业音乐人的分析
中央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的王教授在《游戏音效的成瘾性设计》论文里拆解过这个铃声:
元素 | 频率范围 | 心理学效应 |
主旋律 | 800-3kHz | 激活大脑奖赏回路 |
泡泡音 | 200-500Hz | 触发婴儿时期的吮吸记忆 |
凌晨4点26分,我电脑里已经存了37个版本的蛋仔铃声。窗外的鸟开始叫了,突然发现最早的鸟鸣声频率居然和游戏里的"啵"声都是2.8kHz左右——难怪总觉得这铃声有种诡异的自然感。
冰箱里最后罐啤酒不知道被谁喝了,屏幕右下角弹出游戏更新公告:"新赛季将增加自定义铃声功能"。完蛋,这下要听到更多魔鬼改编版了...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