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日读书活动的组织者到底是谁?
最近朋友圈里总能看到"月日读书会"的打卡照片,连楼下咖啡馆都贴出"本月共读书目"海报。我端着拿铁问店员:"这活动到底谁在张罗啊?"小哥挠挠头说:"可能是书店?要么出版社?"这疑问像书签似的卡在心里,直到上周在社区图书馆撞见真实答案。
藏在书架背后的操盘手
周二下午三点,我正猫在社科区查资料,突然听见管理员王姐压低声音说:"张老师,这批书单要加两本红色经典吗?"转头看见个穿灰布衫的老先生,胸前挂着"文化志愿者"的蓝牌子,正捧着记事本核对图书清单。
后来才晓得,这位张明远老先生就是读书会的总策划。作为市图书馆退休的采编部主任,他带着十二个志愿者组成核心团队,每月初在社区活动室开选题会。今年端午节那期特别活动,他们还拉到了本地新华书店和三联出版社的赞助。
年份 | 主要承办方 | 合作机构 | 参与人数 |
---|---|---|---|
2021 | 市图书馆退休职工协会 | 无 | 约800人 |
2022 | 书香社区志愿团 | 新知书城 | 2300+人 |
2023 | 文化养老服务中心 | 新华书店/三联出版社 | 预计破万 |
从手写书单到云端共读
翻看张老师的工作日志特别有意思:
- 2021年3月:手抄50份书单分发给各小区信箱
- 2022年6月:开通微信公众号"月日书声"
- 2023年1月:启用小程序打卡系统
现在他们的运营工具可时髦了:
- 用腾讯文档实时更新进度
- 在飞书开线上选题会
- 通过问卷星收集书友反馈
书架背后的生态链
有次跟着张老师去印刷厂催物料,听他和厂长打趣:"老陈,这次可不许像上回把《活着》印成《活看》啊!"原来读书会背后有完整的支持体系:
内容生产 | 高校教授+作家顾问团 |
物料印刷 | 晨光印刷厂 |
线下场地 | 7个社区文化活动站 |
技术支撑 | 本地大学生创业团队 |
最让我意外的是选书机制。每月25号,二十多位各行业代表会在茶室开"盲选会"。上个月见到中学语文教研组长、儿科主任医师,还有个外卖小哥——他说要给骑手兄弟们选点"等餐时能翻两页的书"。
当读书会遇上菜市场
周六早晨的滨河菜场,蔬菜摊老王在摊位上摆了五本《饮食滋味》,包菜用写着书摘的旧报纸裹着。这是读书会和市商务局搞的"书香菜篮"计划,据说下个月还要在鲜肉区放《人类简史》。
路过水产区时,听见两个阿姨在嘀咕:"这书能兑换积分不?""扫二维码就行,攒够了换鸡蛋呢!"看来张老师团队深谙群众心理,把阅读奖励机制玩得明明白白。
暮色渐浓时,社区小广场的朗读亭亮起暖黄灯光。穿校服的女孩正在读《城南旧事》,声音通过老槐树上的喇叭传到整个小区。不知谁家阳台飘来炒菜的香气,和书页翻动的声音搅在一起,忽然觉得所谓文化传承,大概就是这般烟火缭绕的模样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