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荆轲变成阿轲:一场关于性别、历史和玩家情绪的蝴蝶效应
凌晨三点半,我第17次删掉开头——关于「荆轲性转」这件事,网上吵了六年还有人翻旧账。这破事早被说烂了,但昨晚战队群里00后小朋友突然问"为啥老玩家都管阿轲叫荆轲",得,今晚别睡了。
一、那个让历史老师摔手机的早晨
2017年4月11日,《王者荣耀》更新公告第三行写着:「荆轲重做更名为阿轲」。当时我正蹲马桶刷公告,牙膏沫直接喷在手机上。微博热搜#荆轲变女人#后面跟着个爆字,评论区比英雄技能还热闹。
争议方 | 核心观点 | 典型言论 |
历史党 | 扭曲历史人物性别 | "下次是不是要出穿JK的秦始皇?" |
游戏党 | 影响游戏平衡性 | "隐身暴击流没了比变性更难受" |
女权人士 | 强化性别刻板印象 | "为什么女刺客必须靠色诱?" |
最绝的是我们高中历史老师,当天朋友圈连发九宫格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截图,配文"某些游戏策划该重修中学历史"。后来听说他上课没收学生手机,锁屏画面刚好是穿着低胸装的阿轲。
二、策划手里的橡皮擦
其实翻2016年央视报道就能发现端倪,当时《王者荣耀》被点名"误导青少年历史认知"。项目组明显怂了,之后三年陆续改了这些英雄:
- 荆轲→阿轲(性别+姓名全改)
- 安禄山→盾山(敏感历史人物)
- 杨玉环霓裳曲皮肤重做(布料增加30%)
但阿轲这刀切得最狠——不仅改性别,连技能机制都推翻重来。老玩家应该记得初代荆轲的死亡莲华有多离谱:击杀刷新技能CD,团战经常出现"荆轲五杀播报比击杀提示还长"的鬼畜场面。
2.1 数值背后的性别密码
重做前后的数据对比很有意思:
版本 | 爆发伤害 | 生存能力 | 操作难度 |
初代荆轲(男) | ★★★★★ | ★☆☆☆☆ | ★★☆☆☆ |
新版阿轲(女) | ★★★★☆ | ★★★☆☆ | ★★★★☆ |
看出门道没?男性版更强调"十步一杀"的极端输出,女性版反而给了更多容错空间。这暗合了社会对性别的潜意识认知:男性就该莽,女性就得稳。
三、玩家社区的魔幻现实主义
改版当天,TapTap上有个神帖《给阿轲装上胡子MOD教程》,楼主用PS把阿轲海报P回男性形象,教程第三步写着"记得把胸部阴影涂成胸毛"。这帖子存活了8小时,收获532个"哈哈哈"和47个举报。
更魔幻的是玩家行为数据:
- 改版首周出场率暴跌62%
- 三个月后回升至改版前120%
- 2020年KPL春季赛禁用率高达73%
说明什么?骂得越狠用得越欢。就像我室友边骂"这娘化荆轲真晦气"边用阿轲上了王者,真香定律永不过时。
四、文化工业的困局
《游戏改编历史人物规范》(2017)出台后,其实能看出天美在努力找平衡点。阿轲背景故事强调是"荆轲后人",皮肤台词加了"易水犹寒"的典故彩蛋。但就像我那个学传播学的朋友说的:"当商业逻辑撞上文化符号,最后往往是四不像。"
最近在翻《数字时代的文化记忆》这本书,里面有个观点很戳人:游戏角色本质是文化模因的载体。当00后小朋友问我"荆轲是谁",我发现自己下意识回答"就是阿轲她祖宗"——你看,连记忆都被游戏重构了。
窗外鸟叫了,文档字数停在2873。突然想起改版那天,有个玩家在贴吧说:"你们吵性别的时候,我在想荆轲的剑叫什么名字。"这大概就是文化产品最吊诡的地方:我们总在争论表象,却忘了追问本质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