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家复刻蛋仔派对面包的完整指南:从面团到造型的保姆级教程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凌晨2点23分,我的第6次面团终于发起来了。厨房台面上散落着面粉、糖霜和五颜六色的食用色素,冰箱里还冰着昨天做失败的"面饼标本"——这大概就是沉迷烘焙的人才能懂的执念。今天要聊的这个蛋仔派对面包,最初是在香港街头小吃摊发现的,后来发现《亚洲街头美食图谱》里记载着三个版本的做法,而我折腾了半个月才摸清门道。

一、准备材料时的血泪教训

蛋仔派对面包的制作视频

第一次做的时候,我完全低估了材料的重要性。凌晨四点跑到便利店买错面粉的惨剧还历历在目,现在我的储物柜里永远备着:

  • 高筋面粉(别用中筋!蛋白质含量至少11%)
  • 冷藏的全脂牛奶(试过植物奶全翻车)
  • 太古黄金幼砂糖(颗粒细才好溶解)
  • 新鲜鸡蛋(室温放置30分钟再用)
  • 无盐黄油(切小块冷藏备用)
易错点 正确操作
酵母直接接触糖盐 先把干粉混合均匀再加酵母
用冰牛奶 微波炉加热15秒到28℃左右
黄油过早加入 面团成型后再分次揉入

二、和面过程的玄学时刻

记得第三次尝试时,面团黏得能当502胶水用。后来发现关键在于分阶段加水——先留出10%的液体量,根据面团状态慢慢调整。具体步骤有点啰嗦但很重要:

1. 初混合阶段

把面粉、糖、盐倒在料理台中间挖个坑,像火山口那样。倒入温牛奶时要用手指画圈搅拌,这个动作让我想起小时候玩泥巴(笑)。当混合物变成絮状就停手,千万别急着加剩下的液体。

2. 揉面诡计

开始像搓衣服那样推拉面团,腕力不够的话可以学我偷懒——把面团摔打在台面上。大约15分钟后会出现"扩展阶段":扯开面团能看到厚膜,破口边缘呈锯齿状。这时候才加入黄油块,继续揉到完全扩展阶段。

  • 判断标准:
  • 能拉出透光薄膜
  • 破口边缘光滑无锯齿
  • 面团温度24-26℃(别问怎么知道的)

三、发酵的魔法与意外

第一次发酵我用了烤箱发酵功能,结果面团表面干得像沙漠。后来发现微波炉大法更靠谱:放碗热水进去关上门,创造85%湿度环境。28℃环境下发1小时,但实际要看状态:

手指蘸粉戳洞不塌陷,洞口缓慢回缩就是好了。有次我多发了20分钟,烤出来的面包带着隐约酒味,反而意外地好吃...

四、造型翻车实录

原版蛋仔派对面包应该是圆润的鸡蛋造型,但我前三次做的总像被踩扁的土豆。关键技巧在于:

  • 分割面团后要预整形成圆柱
  • 松弛15分钟再搓圆(否则会回缩)
  • 收口朝下放在烤盘上

有次突发奇想加了紫薯粉调色,结果烤出来像变异恐龙蛋。后来发现天然色素里,红曲粉和南瓜粉最稳定,竹炭粉适合做熊猫造型——虽然我家猫以为那是它的新玩具。

五、烘烤温度的时间博弈

蛋仔派对面包的制作视频

书上说180℃烤15分钟,但我家烤箱实际要调低到170℃。建议第一次做时:

阶段 操作
前8分钟 绝对不要开烤箱门
上色后 快速加盖锡纸
出炉瞬间 震烤盘释放热气

记得在烤盘上留足间距,有次我摆得太密,出炉时它们都"手拉手"连在一起了。晾凉时最好放在烤网上,不然底部会产生水汽——别问我为什么知道,那个湿哒哒的底部至今难忘。

凌晨3点41分,新一批面包的奶香味飘出来了。这次终于做出了理想中的模样:圆鼓鼓的金黄色身体,撕开时能看见拉丝的柔软组织。虽然造型还是有点歪,但配上一杯冰牛奶,就是深夜厨房里最治愈的瞬间了。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