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蛋仔派对里造一场雪:手把手教你做下雪地图
凌晨三点盯着编辑器发呆的时候,突然特别想在蛋仔地图里复刻老家冬天的雪夜。试了七八种方法才发现,下雪效果根本不是用天气系统实现的——官方压根没给现成的雪花功能!但折腾到天亮总算搞明白了,其实用触发器+粒子特效就能做出特别自然的飘雪。
一、先搞清楚雪花的底层逻辑
你以为的雪花是浪漫的白色小点,实际在游戏引擎里就是一堆受重力影响的粒子。关键要控制三个参数:
- 下落速度:别真按物理公式来,0.3-0.7之间的随机值最像真实雪花
- 生成密度每平方米超过20个粒子就会卡成PPT
- 存在时间让雪花在落地前消失,不然会堆成雪山
二、具体操作步骤(含避坑指南)
1. 创建粒子发射器
在「地图编辑器」-「特效」里找到基础粒子模板,这时候千万别选那个"雨雪天气"预设——那个特效特别假,像在撒盐巴。新建空白粒子系统后重点改这些:
参数 | 建议值 | 原理 |
粒子形状 | 六边形(没有就用圆形) | 别用方形!落地瞬间会穿帮 |
大小随机 | 0.2-1.5 | 大雪花和小雪粒要有层次 |
旋转速度 | 0.5-3 | 让雪花打转才真实 |
2. 设置运动轨迹
这里有个反常识的设置:不要用垂直下落!真实雪花会有横向漂移。在「运动参数」里这么调:
- 基础速度Y轴设-0.5(负数表示向下)
- X/Z轴速度范围设-0.2到0.2
- 勾选"随机初始方向"
(突然发现咖啡洒键盘上了...擦干净继续)
3. 用触发器控制雪量
直接铺满全图太死板,我研究出个动态方案:
- 在玩家出生点放个圆形感应区域
- 绑定触发器设置:当玩家进入时激活粒子系统
- 离开时改为低密度模式(省性能)
测试时发现个bug:多人游戏时触发器会重复激活。后来改成全局变量判断才解决,具体代码我贴在最后。
三、让雪景更有代入感
单纯下雪挺单调的,我又加了这些细节:
- 在雪地区域铺镜面地板,反射率调到30%
- 用半透明蓝色玻璃当背景,模拟雪夜天光
- 角色踩雪的音效(需要自定义上传)
最绝的是在路灯下加了丁达尔效应——把聚光灯的散射参数调大,雪花经过光柱时会有朦胧的光晕。这个效果吃性能,中低配手机慎用。
四、性能优化小技巧
测试时发现iPhone8会掉帧,通过这三招拯救:
- 把雪花贴图分辨率从512×512降到128×128
- 不同距离用不同密度(近处100%,远处30%)
- 限制最大可见雪片数≤500
顺便说个冷知识:雪花用2D精灵比3D模型省60%资源,反正玩家根本注意不到厚度。
天快亮时终于调出想要的效果:雪花稀稀疏疏地飘着,有些落在镜面上会短暂停留。朋友试玩时说"怎么感觉有点冷",我知道这回成了——地图代码里偷偷加了点蓝色调色滤镜,看来心理暗示真的有用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