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活动:如何进行心理调适
高考冲刺期:给考生的10个心理调适实战技巧
五月的晚风里,老张听见楼上又传来摔书的声音。他家对门住着高三生小林,最近总能在深夜听见桌椅碰撞的动静。这让我想起去年辅导表弟备考时,他指着模拟考卷的手都在发抖:"姐,我现在看见选择题就想吐。"
一、认清压力真面目
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《高考生心理调查报告》显示,78.6%的考生在考前三个月会出现持续性胃部不适,这个数字比五年前提高了22%。我们常把这种状况笼统地称为"压力大",却很少深究压力的具体来源。
1.1 压力源对照表
显性压力源 | 隐性压力源 |
模考成绩波动 | 课间同学讨论难题进度 |
父母期待眼神 | 晚自习时翻书声突然变大 |
倒计时牌数字 | 食堂阿姨多给一勺菜时的叹息 |
二、给大脑安装过滤网
去年帮表弟调整状态时,我发现他书桌上贴着便签:"数学必须考140!"这让我想起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思维记录表。我们试着把这类绝对化表述改成:"今天要比昨天多解出2道大题。"
- 灾难化思维转化示例:
- "考不上重点人生就完了" → "这次考不好还有春季招生"
- "错题本越记越厚" → "考前每发现一个漏洞都是幸运"
2.1 认知重塑三步法
- 记录引发焦虑的具体场景(如打开模拟卷时手抖)
- 标注当时的自动思维("这次肯定要考砸了")
- 寻找支撑/否定该思维的事实证据
三、建立备考生物钟
清华附中李老师分享过个案例:有个学生刻意模仿学霸的"每天只睡4小时"作息,结果考前两周免疫力崩溃。其实适合自己的节奏才是最好的,这里有个渐进式调整法:
时间段 | 常规安排 | 优化方案 |
6:30-7:00 | 背英语范文 | 改背物理公式(晨间逻辑思维活跃) |
13:00-13:30 | 刷数学题 | 更换为语文阅读理解(避免饭后用脑过度) |
四、打造支持型环境
去年陪考时,我发现表弟妈妈总在送水果时念叨:"隔壁小美妈妈说她女儿..."。后来我们约定改用三明治沟通法:
- 第一层:观察事实("看你最近常揉眼睛")
- 第二层:表达感受("妈妈有点担心")
- 第三层:具体建议("要不要试试蒸汽眼罩?")
4.1 家庭能量补给站
在客厅布置个"解压角",放着这些东西:
- 握力器(释放紧张情绪)
- 香薰蜡烛(洋甘菊味有镇静作用)
- 空白涂鸦本(随手画比写日记更减压)
五、考场应急锦囊
监考二十年的王老师说,见过最聪明的考生会在发卷前做手指激活操:双手交叉用力对压10秒,这个动作能快速提升手脑协调性。若遇到突发性心慌,试试478呼吸法:
- 吸气4秒(想象闻花香)
- 屏息7秒(数心跳次数)
- 吐气8秒(像吹热汤)
窗外的蝉鸣渐渐响起来了,楼上的脚步声变得轻快了些。老张不知道,小林刚在月考作文里写道:"原来适当的焦虑就像六月雨,下得急,但总能等来放晴。"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