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通过诗歌活动促进中班儿童的想象力发展
如何用诗歌活动打开中班孩子的想象世界
午后三点半的阳光斜照在幼儿园窗台上,王老师看着教室里乱窜的小家伙们,突然念起《彩色的梦》——"大片的草坪绿了,大朵的野花红了..."二十几个小脑袋齐刷刷转过来,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踮着脚问:"老师,我的梦是巧克力色的,能写进诗里吗?"这个瞬间,诗歌就像魔法钥匙,咔嗒一声打开了孩子们的想象匣子。
一、给想象插上翅膀的诗歌活动设计
中班孩子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,北京师范大学《4-5岁儿童认知发展观察报告》显示,这个阶段孩子每天平均会提出8.3个"为什么"。我们在设计诗歌活动时要注意三个原则:
- 用实物触发五感体验(如触摸松果时朗诵《松树爷爷的胡须》)
- 留足自由创作空间(避免"必须押韵"等限制)
- 把文字变成可玩耍的游戏(比如词语积木拼接)
1. 会说话的物品箱
我在教室角落放了魔法箱,每周更新三样神秘物品。上周塞进羊毛围巾、玻璃弹珠和干柠檬片,孩子们轮流传看时,有个小男孩突然喊:"弹珠里住着彩虹鱼!"当即就有小姑娘接:"它在围巾织的波浪里游泳。"这种即兴创作比刻意教学更动人。
2. 移动诗歌工坊
把写诗工具装进便携篮,随时开展户外创作。上周在操场沙坑边,孩子们用树枝当笔,把观察到的云朵写成:"棉花糖在天上跑马拉松,太阳是裁判员,给它们都戴上金牌。"这种场景化创作让语言自然流淌。
活动类型 | 想象力激发指数 | 儿童参与度 | 操作难度 |
---|---|---|---|
传统背诵 | ★☆☆☆☆ | ★★☆☆☆ | ★☆☆☆☆ |
主题仿写 | ★★★☆☆ | ★★★☆☆ | ★★☆☆☆ |
多感官创作 | ★★★★★ | ★★★★☆ | ★★★☆☆ |
二、把诗歌玩出花样的日常妙招
早餐时分,保育老师端着牛奶壶假装吟诗:"银河水,哗啦啦,流进圆圆小杯子。"立刻有孩子接龙:"小杯子,晃呀晃,变出白胡子爷爷。"这种生活渗透法让诗歌成为呼吸般的自然存在。
1. 声音调色盘游戏
- 用气声念"蒲公英飞走了"
- 跺着脚读"大象打鼓"
- 憋着笑说"偷吃蜂蜜的小熊"
孩子们在声音实验中发现,同样的文字换个语气就像换了新衣裳。
2. 错位拼接挑战
把古诗和童谣打散重组,比如"床前明月光"接"两只老虎跑得快",看似荒诞的组合里,有个孩子创造出"月光老虎跳进我的梦,追着影子做早操",这种创造性叛逆恰恰是想象力的火花。
三、看得见的成长轨迹
实施诗歌活动三个月后,孩子们的变化让人惊喜。原先害羞的朵朵现在能即兴编3分钟故事,总把"然后"挂嘴边的小宇学会了用"就像...好像..."的比喻。最有趣的是美术课上的变化——画太阳时不再是单调的红色圆圈,而是出现戴草帽的太阳、会下雨的太阳、甚至倒着走的夕阳。
窗外梧桐树的影子慢慢拉长,又到了每日诗歌接龙时间。孩子们围坐成花瓣形状,今天的故事从一片飘进来的银杏叶开始:"这是秋天寄来的明信片..."童声稚语中,仿佛能听见想象力拔节的细微声响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