酬宾活动对品牌形象有何影响
酬宾活动到底能不能给品牌「长脸」?看完这几点就懂了
上周末陪媳妇逛商场,正巧遇上某化妆品柜台「买一送三」的促销。导购小姑娘嘴甜得很,说这是品牌十周年特惠,限时三天。我家那位眼睛都亮了,最后拎着沉甸甸的礼盒出来时还不忘感慨:「这牌子真大气!」
一、促销活动就像放大镜
记得去年中秋节,小区门口新开的面包店搞了个「月饼DIY」活动。街坊四邻带着孩子去玩,面团沾得满手都是,但朋友圈里清一色晒的都是那个印着店logo的围裙。这种「润物细无声」的品牌渗透,可比在电梯里循环播放广告高明多了。
1. 用户好感度蹭蹭涨
- 某快餐连锁去年「儿童套餐送绘本」活动后,家长群里突然多了好多晒书打卡的照片
- 运动品牌在双十一推出「旧鞋折现」计划,微博话题阅读量三天破2亿
活动类型 | 好感度提升率 | 数据来源 |
---|---|---|
满减促销 | 23% | 尼尔森《2023零售趋势报告》 |
会员专享 | 41% | 麦肯锡消费者调研 |
公益联动 | 67% | 哈佛商业评论案例库 |
2. 品牌形象立体化
朋友在咖啡店上班,说他们每月第三周的「自带杯减5元」活动,现在已经发展成白领们的社交暗号。有次听到两个女生在收银台前闲聊:「这家店的环保理念是真心的,不像有些店只做表面功夫。」
二、小心别把好经念歪了
前阵子家门口的健身房搞周年庆,原价3000的年卡直接砍到999。结果器械区天天人满为患,淋浴间排队半小时起步,原先的老会员反而开始转让卡了。
- 廉价感陷阱:某服装品牌连续三个月「第二件1折」,现在年轻人戏称它是「地摊货中的战斗机」
- 信任危机:某生鲜平台「充值返现」活动被爆出临时修改规则,微博话题热度持续两周
1. 分寸感比力度更重要
常去的书店最近推出「盲盒福袋」,88元能随机获得3-5本书。有意思的是收银台旁边立着块小黑板,写着店长的亲笔信:「这些书都是我亲自挑选的冷门佳作,可能不畅销,但保证有惊喜。」这种真诚反而让人愿意尝试。
2. 别让消费者做数学题
见过最离谱的促销是某电商平台的「跨店满减+品类券+店铺红包+分享裂变」,我拿着计算器算了十分钟都没搞明白。反倒是楼下水果店简单的「晚八点后半价」,让周边居民养成了散步顺路采购的习惯。
三、这些品牌玩出了新花样
上周带孩子去科技馆,发现他们和某汽车品牌合作的「环保主题日」很有意思。不仅能体验新能源车模拟驾驶,完成互动任务还能兑换拼装模型。孩子到现在还惦记着那个车标形状的徽章。
品牌 | 活动形式 | 效果指数 |
---|---|---|
星巴克 | 咖啡渣免费领取 | 社交媒体提及量+189% |
优衣库 | 旧衣改造工坊 | 门店客流环比+37% |
小米 | 米粉节脱口秀 | 当日销售额破15亿 |
1. 把促销变成社交货币
有个做餐饮的朋友学了一招:在每张优惠券背面印上「暗号」,比如「老板说今天免单一位穿红袜子的顾客」。结果真有年轻人为了碰运气专门组团来探店,抖音上的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500万。
四、活动结束才是重头戏
去年参加某护肤品牌的体验活动,结束后的第七天竟然收到顺丰寄来的小样套装,附赠手写明信片写着:「上次见您对淡斑精华感兴趣,特意准备试用装。」这种售后关怀,比活动当天的热情更让人印象深刻。
- 某家电品牌在促销后开展「以旧换新」上门服务,二次转化率高达32%
- 母婴品牌在会员日结束后,给未消费用户寄送试用装+育儿手册
最近发现常去的火锅店换了新菜单,主打菜旁边都标注着「上月折扣活动销量冠军」。这种延续性的设计,让之前的促销活动产生了长期记忆点。看着玻璃窗上还没撕完的「店庆优惠」海报,突然觉得做生意就像煲汤——火候到了,滋味自然就出来了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