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活动策划中应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
科普活动宣传:用社交媒体把科学「玩」起来
上周帮邻居王姐策划社区天文观测活动时,她举着打印好的纸质传单直犯愁:「现在年轻人都不看这个,咱得整点新花样啊。」这句话点醒了我——在这个短视频刷不停的年代,科普活动的宣传早该换个活法了。
一、选对阵地:找到你的科学同好圈
去年市科技馆的恐龙特展就是个典型例子。他们在抖音发了条霸王龙骨架的360°展示视频,配着《侏罗纪公园》经典BGM,三天播放量突破50万。但同样的内容放在微信公众号,阅读量还不到1.2万。
平台 | 适合内容 | 黄金时段 | 用户画像 |
微信公众号 | 深度解读/活动预告 | 20:00-22:00 | 30-45岁家长群体 |
抖音 | 实验实拍/趣味科普 | 12:00-14:00 | 18-30岁年轻用户 |
B站 | 专题纪录片/互动直播 | 19:00-23:00 | 16-28岁学生群体 |
1.1 微信公众号:家长群的科普根据地
科技馆的李主任有次跟我吐槽,说他们每次发正经的科普文章阅读量都少得可怜。后来试着在文章里加了「带孩子看懂」的小标题,配上亲子实验的视频链接,转化率直接翻了3倍。
1.2 抖音:15秒抓住眼球
记得那个爆红的「彩虹牛奶实验」吗?化学老师@玩转实验室 用食用色素、洗洁精和棉签,在盘子里画出绚丽的色彩漩涡。这条26秒的视频获得287万点赞,带动当月实验室开放日预约量暴增。
二、内容设计:让科学变得「很好吃」
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策展人老张有句口头禅:「别把观众当学霸,要当美食家。」他们做的「昆虫料理」系列推文,用「爆炒蟋蟀」「清蒸竹虫」这种猎奇标题,配合昆虫蛋白营养数据,成功让冷门的昆虫展变成网红打卡点。
- 标题套路:
- 「99%的人不知道的冷知识」
- 「科学家都不敢相信的奇妙现象」
- 「你家孩子问倒你的10个问题」
- 内容配方:
- 1份硬核知识+2份生活场景+0.5份幽默感
- 重要数据用红色标注
- 专业术语搭配表情包解释
三、互动玩法:把观众变成「自来水」
北京天文馆去年中秋做的「拍月亮换门票」活动特别有意思。参与者用手机拍下当晚月亮,带话题我在XX地点看月亮发朋友圈,集满50赞就能免费参观。结果活动当晚,全市各个角落的月亮照片刷屏,还有人专门开车到郊区就为拍张更清晰的。
3.1 挑战赛的正确打开方式
深圳科技协会的「家庭实验室」挑战值得借鉴:
- 周一发布「醋和小苏打吹气球」教程
- 周三收集创意视频
- 周五直播评选「最强家庭科学家」
四、数据追踪:别让努力打水漂
见过太多机构把推文一发就完事,其实真正的宣传才刚刚开始。用好平台自带的数据分析工具,关注这三个关键指标:
- 内容传播系数(1.5以上算优秀)
- 互动转化率(高于行业均值30%)
- 二次传播率(重点看转发中的素人占比)
窗外的梧桐树上知了又开始叫了,忽然想起去年做的「城市昆虫观察」活动。当时在抖音发了条「教你听声辨蝉」的短视频,评论区居然有网友自发整理出全国蝉类分布图。你看,当科学遇上社交网络,总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惊喜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