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在活动中进行品牌合作
如何在活动中找到“拍档”?品牌合作的实战指南
上周路过商场,看到某奶茶品牌和动漫IP联名的快闪活动,排队人群绕着中庭转了三圈。朋友老张叼着烟感慨:“这些商家真会玩,咱们办活动要是能找个这样的搭档...”这句话让我想起去年帮运动品牌做的音乐节合作案例——三天活动带动当月线上销量增长237%。今天咱们就聊聊,怎么在活动中找到那个“对的TA”。
一、活动前必须搞清楚的3件事
记得去年帮本地餐饮品牌谈联名时,对方市场总监甩来的灵魂三问:
- “你们的核心客群画像?”
- “活动能给合作伙伴带来什么具体价值?”
- “后续有没有持续联动的可能性?”
这三个问题后来成了我的合作洽谈标配。就像谈恋爱,得先知道自己要什么,才能找到合适的对象。
1.1 用户画像重叠度检测
拿某国产美妆品牌举例,他们去年七夕和快递公司合作推出限定礼盒。表面看两个行业不搭界,但后台数据显示:该品牌65%用户是23-35岁职场女性,而快递公司的企业用户中,32%是行政采购负责人。
品牌 | 核心用户年龄 | 消费场景 | 地域分布 |
A美妆 | 23-35岁 | 节日送礼 | 新一线城市 |
B快递 | 25-40岁 | 企业采购 | 全国覆盖 |
二、5种接地气的合作模式
上周刚帮健身工作室谈成个有意思的合作——和写字楼里的轻食餐厅互相引流。这里分享几个实操过的玩法:
2.1 资源置换型
咖啡品牌提供现场饮品,换活动主办方的黄金展位。关键要把隐形成本算清楚,去年某市集活动就出现过展位估值虚高,导致合作方中途退出的尴尬情况。
2.2 数据共享式
儿童教育机构和母婴平台合作时,在活动报名环节设置联合问卷。最终获得7000+条精准用户数据,第二年续费率提升18%。
三、现场执行的3个魔鬼细节
去年某车企发布会上,合作方的VR设备突然死机,导致体验区排起长队。这三个细节千万要注意:
- 提前72小时测试所有联合物料
- 准备AB两套话术应对突发状况
- 设置专门的合作对接人通道
上个月帮潮牌做的快闪店,就因为提前用沙盘推演了人流路线,避免了两家品牌展示区互相抢镜的问题。
四、效果评估别只看表面
某次美妆活动结束后,合作方盯着现场扫码量不放,却忽略了后续私域社群的转化。这里推荐个四维评估法:
- 即时互动数据(扫码/体验数)
- 社交媒体UGC数量
- 1个月内销售转化
- 合作伙伴满意度
就像老王家的火锅店,去年和喜剧厂牌合作后,虽然当天到店人数一般,但三个月内“看脱口秀吃火锅”成了年轻客群的新梗,带动夜宵时段营收翻倍。
雨后的咖啡馆飘来现烤面包香,隔壁桌的市场总监正在修改合作方案。突然想起农夫山泉和故宫那次出圈的联动,其实最初只是两个团队在行业论坛的茶歇间聊出来的创意。或许下次参加活动时,你端着咖啡转身遇到的,就是那个命中注定的合作伙伴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