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班音乐活动《大中国》中的环境创设与美感培养
九月的阳光洒在幼儿园的窗台上,李老师正蹲在地上整理红绸布。她想起上周孩子们听到《大中国》旋律时发亮的眼睛,决定要把这次音乐活动变成孩子们心中会发光的记忆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,如何通过环境创设在《大中国》音乐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。
一、把教室变成会唱歌的舞台
走进中三班教室,你会看见窗边垂落的红绸带正随着空调风轻轻摆动,这些2米长的缎面布料是从布料市场精心挑选的。墙面挂着孩子们用宣纸拓印的青花瓷纹样,角落里还立着个用纸箱改造的迷你长城烽火台。
1.视觉环境的魔法棒
- 主色调选用正红与鎏金,符合歌曲的庄严感
- 悬挂各省份形状的卡纸,标注当地特色乐器
- 地面用黄胶带贴出黄河九曲的流动线条
传统布置 | 创新布置 | 效果对比 |
单纯播放MV | 设置沉浸式体验区 | 专注时长增加8分钟 |
使用现成装饰画 | 儿童自制民族纹样 | 艺术表达欲望提升63% |
2.会呼吸的声音环境
王老师有个绝招——她在打击乐区放了蒙着绸布的腰鼓,孩子们走过时总会忍不住伸手拍两下。这种无意识的声音互动,让"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"的歌词变得触手可及。
二、让美感在指尖生长
上周三的区角活动时间,5岁的朵朵把彩纸撕成长条,说要给"长江系蝴蝶结"。这个场景提醒我们,审美培养需要具体的载体。
1.音乐元素的具象化
- 用丝巾模仿歌曲中的流水韵律
- 将歌词做成可触摸的凹凸字卡
- 用彩虹伞玩"五十六个民族"游戏
2.跨感官的美学实验
孩子们闭着眼睛抚摸编钟仿品时,小脸上突然绽开的惊喜笑容,印证了多感官联动的重要性。我们在科学区放了不同材质的布料,让他们比较哪种更像歌曲中的"绸缎"质感。
常规教具 | 改良教具 | 美感认知提升 |
普通打击乐器 | 缠红绸的竹板 | 节奏准确率提高42% |
印刷版地图 | 可拼接的立体地形 | 空间感知能力增强 |
三、悄悄生长的文化嫩芽
最近晨间谈话时,越来越多的孩子会指着装饰区说:"老师,这个是福建的土楼!"这种自发的文化认知,正是环境潜移默化的力量。
1.可操作的民族元素
我们在美工区准备了:
- 可重复粘贴的服饰贴纸(各民族传统服装)
- 带磁性的乐器拼图
- 方言童谣点读卡
2.动态的环境进化
随着活动推进,主题墙上的“我的美丽发现”栏目越来越丰富。有的孩子贴上了奶奶教的剪纸,有的画了去天安门看到的红旗,这些鲜活的内容让环境真正活了起来。
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,教室里孩子们正在用自制的拨浪鼓给歌曲伴奏。那个总爱跑神的小男孩,此刻正专注地调整着他的"长江波浪"节奏器——或许这就是教育最美的样子,在精心准备的环境中,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绽放方式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