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动后期如何让合作伙伴关系“保温”又“升温”
上周三下午,我正蹲在幼儿园门口接孩子放学,手机突然收到某连锁咖啡品牌的周年庆答谢邮件。他们用三个月前开业活动的合作数据做了可视化图表,还附上了明年新品研发的优先合作权——这种活动结束后的"售后服务",让我这个曾经的供应商心里暖烘烘的。
一、维护关系就像养绿植
活动结束后的头三个月是关系维护黄金期,这时候的互动质量直接决定合作能否开花结果。某咨询公司2022年的调研显示,83%的合作伙伴在活动结束90天内未收到有效跟进,就会开始寻找替代方案。
1. 定期"浇水"四步法
- 第7天:寄送活动总结报告时夹带手写明信片
- 第30天:分享行业白皮书时标注"P28有您上次提到的解决方案"
- 第60天:用企业微信发送定制版行业动态简报
- 第90天:邀请参加内部培训会的"合作伙伴专场"
维护方式 | 响应率 | 成本/人次 | 数据来源 |
群发邮件 | 12% | ¥0.5 | 艾瑞咨询2023 |
定制化跟进 | 67% | ¥80 | 德勤合作白皮书 |
线下茶叙 | 89% | ¥300 | 中国商业联合会 |
2. 建立"记忆点资料库"
某教育机构客户经理的记事本里记着:张总喝美式要加半包糖、李主任女儿在英国读七年级、王经理的腊肠犬叫"火锅"。这些细节让每次沟通都带着人情味。
二、关系拓展的三种新玩法
去年帮某母婴品牌做周年庆时,我们通过现有合作伙伴引荐了6家新供应商,其中4家成了长期合作伙伴。这种链式拓展比陌生拜访效率高3倍。
1. 搭建资源交换平台
- 每月举办"资源市集"开放日
- 开发合作伙伴专属的CRM子系统
- 设立"跨界创新实验室"
2. 设计成长型合作体系
参考航空公司会员体系,某文创品牌将合作伙伴分为:
- 萌芽伙伴(合作1次)
- 成长伙伴(合作3次)
- 常青伙伴(合作5次+)
3. 制造"非正式接触"
某互联网大厂的秘诀是每年秋天举办"不带名片"的郊游日,合作伙伴们在徒步、烧烤中自然产生新连接。他们的意外合作率达到38%。
三、真实案例里的门道
去年双十一,某美妆品牌在活动结束两周后,给200家合作伙伴寄了装着卸妆湿巾和感谢卡的"急救包"。这个成本不到¥50的举动,带来了次年38%的续约率提升。
某少儿编程机构则玩得更妙——他们把优秀合作伙伴的技术总监请来当"一日导师",孩子们制作的感谢视频在合作伙伴公司年会播放后,成功撬动3个跨界合作项目。
窗外飘来邻居家炖肉的香气,就像好的合作关系需要文火慢炖。下次活动结束时,记得留半块蛋糕在冰箱,说不定明天就有新朋友来分享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