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开黑时,突然想聊聊这个“王者荣耀鉴定小汐”的梗
凌晨1点23分,刚输掉今晚第七把排位。看着结算界面0-8-3的安琪拉,突然想起白天群里有人问:“王者荣耀鉴定小汐到底啥意思?”当时忙着清兵线没细说,现在趁着等复活甲的30秒,干脆把这事儿唠明白。
一、这个梗到底从哪冒出来的?
最早能追溯到2022年夏天,某音突然爆火一系列短视频。内容出奇一致:镜头对着正在打王者的女生,当她出现以下操作时——
- 残血追人被反杀时尖叫
- 闪现撞墙后说“网络卡了”
- 把庄周当刺客玩还说“这英雄没伤害”
画外音就会响起:“鉴定为小汐玩家”。后来有人统计过,这类视频最高单条点赞破200万,相关话题播放量超过8亿次。
典型行为 | 出现频率 | 经典语录 |
开局秒选妲己 | 87.6% | “我只会这个” |
全程跟射手连体 | 73.2% | “辅助不该保护输出吗” |
被蹲草后怪队友 | 68.9% | “对面五个都在我这你们在干嘛” |
二、为什么偏偏是“小汐”这个名字?
这事儿得结合游戏生态来说。根据《2022移动电竞用户画像报告》,王者女性玩家占比42%,其中16-22岁用户最常使用的游戏ID里:
- 带“软萌”字眼的占31%
- 用“小X”结构的占28%
- 包含奶茶/星星/月亮元素的占19%
而“小汐”刚好完美命中这三个特征——听起来像夏日海风般清新,打游戏却像台风过境般狂野。后来发展到只要ID符合“甜系+操作下饭”的组合,都可能被归为小汐玩家。
2.1 那些年被误伤的小汐们
我认识个国服貂蝉妹子,ID叫“汐汐超甜”,有次巅峰赛被队友开局嘲讽:“又是小汐演员”。结果她全程carry,最后结算时说了句:“叫小汐的也可能拿过小国标”,直接封神。
三、现象背后的玩家分层真相
其实天美早就在2021年公布的ELO机制白皮书里提过,系统会把“操作意识低于当前段位”的玩家标记为“娱乐型用户”。而民间总结的小汐特征,和官方定义的娱乐型用户高度重合:
- 英雄池浅(平均熟练度62)
- 地图意识薄弱(每分钟看小地图1.2次)
- 装备理解固化(87%直接使用推荐出装)
但要注意的是,这本质上是个游戏理解问题。我见过钻石段位能把张飞玩成刺客的男生,也遇到过荣耀王者还坚持用系统推荐装的法王。
四、当梗变成武器之后
最魔幻的是今年春节期间的“反小汐装甲车”事件。五排车队专门用“鉴定小汐”当房间名,要求申请者发历史战绩截图。结果被扒出队长自己上个赛季52%胜率靠代练上的王者,这事还闹上了贴吧热帖。
现在游戏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对话:
“三楼常用三个法师?” “怎么,要鉴定小汐?” “不是...我想说能拿武则天吗我们缺控制”
你看,梗玩多了反而容易误判。就像有次我玩孙膑全程二技能跑图支援,被对面嘲讽“混子小汐”,直到他们水晶爆炸前我才发现——说话的是个0-5的元歌。
五、关于游戏社交的冷思考
写到这里突然弹出一条战队邀请。想起上周有个妹子在战队赛里说:“你们男生不也天天玩梗说什么‘对抗路魅魔’、‘打野小学生’”。确实,当“小汐”从调侃变成标签,本质上和地域黑没区别。
《虚拟社区身份认同研究》里提到过,游戏ID带来的刻板印象偏差能达到37%。简单说就是看到“可爱ID”默认操作菜,见到“霸气ID”就觉得是大神。结果有次我们车队遇到个ID叫“暴龙战士”的,开局三分钟送一血时说了句:“我妈突然叫我拿快递”,反而把大家都逗笑了。
窗外天都快亮了,最后这把用程咬金偷家成功。看着屏幕上“胜利”两个字,突然觉得玩家何必为难玩家。就像那个0-8的安琪拉,说不定人家刚失恋,或者正在医院陪护家人。游戏嘛,水晶没炸就还有机会,就像这篇写到一半客户端突然更新的稿子...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