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布衣微信活动里的公益行动:一场有温度的「日常」
江南布衣的微信对话框里,最近总跳动着让人心头一暖的消息。连续三年在会员日推出「布施计划」,这次他们直接把公益做成了手机里触手可及的日常。
旧衣回收箱里的春天
在杭州某小区的垃圾站旁,我遇见了这个墨绿色的金属箱子。若不是印着熟悉的「JNBY」logo,差点以为是谁家的复古行李箱。「每件旧衣都是新故事的开始」,箱体上的手写体文案让人想起品牌设计师在面料上画草图的模样。
- 操作比叫外卖还简单:微信扫码-预约上门-打包旧衣
- 快递员会带着定制帆布袋上门,这个细节让邻居王阿姨直夸「讲究」
- 旧衣物最终会变成青海牧区的冬衣或云南山区的课桌椅
当设计师遇见留守儿童
在绍兴柯桥的面料市场,我见到了正在挑选棉麻布料的李设计师。她手里攥着二十几份儿童画稿,这些来自贵州山区的涂鸦即将变成限量款环保袋。「孩子们画的小老虎耳朵特别尖,」她笑着比划,「我们保留了这种稚拙的笔触。」
公益项目 | 覆盖地区 | 受益人群 | 数据来源 |
艺术支教 | 云南、贵州等5省 | 3200+留守儿童 | 中国慈善联合会2023年报 |
旧衣新生 | 全国287城 | 减少纺织垃圾86吨 | 生态环境部固废司 |
藏在消费券里的公益密码
张小姐上周末在杭州大厦店用掉了她的会员日优惠券,结账时店员多送了她一包蔬菜种子。「每张满减券都对应着公益金捐赠,」店长指着收银机旁的说明牌,「顾客扫券码能看到资金流向。」
- 10元券=1棵梭梭树苗(阿拉善荒漠化防治)
- 30元券=1套美术用具(乡村美育计划)
- 50元券=1日留守儿童午餐(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)
那些看得见的「透明」
在品牌直播间里,主播正在展示第38场公益专场的数据看板。实时跳动的数字显示,当晚销售额的3%已转入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账户。「我们连转账凭证的水印都没打码,」运营主管说着把手机屏转向镜头,「就是要让大家看得清清楚楚。」
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,手机屏幕上的公益活动还在继续。或许明天取快递时,会发现包装盒上多了一行烫金小字——「本包裹使用再生纸浆制成,相当于节省了X升水」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善意,正悄悄改变着我们与衣物相处的方式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